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他还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凝练,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但每个学科都要用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解释本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我国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学科体系建设和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世界著名大学经过几百年的深厚积累,学科体系十分健全,不少大学既有基础扎实、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长期研究积累的传统学科,也有生机勃勃、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学科。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只有百余年历史,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学科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为此,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对学科专业设置作出重要调整,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需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创新
首先,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使一切社会科学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从而真正成为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各个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确的方向立场和科学的认识方法。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其次,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是按照这门科学或另一门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来区分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具有确定的特殊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既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指导思想,是人类社会认识发展中的伟大成果。唯物史观不仅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任何一种理论要想生存和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生命力,就要勇敢地面对时代,以开放的理论姿态,力求从整体性、动态性、规律性的意义上,把握自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获得自身崭新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创新,自然也应该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客观事实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规定出发,坚定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社会实践作为检验传统学科知识和理论的唯一标准。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优化学科体系,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进行学科建设和创新,促成学科体系的现代化。
最后,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为背景,批判地继承思想文化遗产和前人思想中的一切积极成果。发展就是存在方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必然要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为背景,以扬弃的形式积累人类文明,批判地继承思想文化遗产和前人思想中的一切积极成果,打破自身封闭状态和僵化模式,勇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接受新时代的洗礼。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学科体系建设和创新必然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各个学科的范畴、概念、理论体系,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及时进行学科化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