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

招生项目

在线申请

HSK

浙江省民办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案例|(一)浙江树人学院大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浏览:时间:2025-07-10

2025年6月25日,由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主办,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党建工作专业委员会、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浙江树人学院)共同承办的浙江省民办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浙江诸暨海亮教育园召开。本次大会会前征集到全省20所民办学校48个案例,并汇编成案例集在大会上印发交流,其中3所民办学校在大会上做交流发言。

为持续深化民办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果的宣传推广,推动优质实践经验的互鉴共享,现精选部分民办高校典型案例予以展示,以飨读者。



以“真理的味道”浸润大思政课堂——浙江树人学院大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树人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政协办学基因的民办本科高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大思政课”的号召,以省委教育工委提出的打造“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大思政课品牌为目标,探索形成了“机制强基、课程提质、资源浸润”的大思政工作体系。

3601E

一、建强机制,筑牢大思政课建设“四梁八柱”

学校党委切实承担起把方向、管大局的责任,构建“党建引领、队伍为要、保障有力”的立体化工作格局。

(一)构建科学有力的领导机制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思政课建设“四个一”工作制度:书记校长每年开讲“思政第一课”、党委每学期专题研究思政工作、党委书记参与集体备课、年度形成思政建设调研报告。党委书记坚持每年全程上一门思政课。同时,充分发挥省政协创办学校的优势,开设“政协委员大讲堂”,邀请政协委员走进课堂,打造“高站位、宽视野”的思政教育平台。

(二)构建引育并举的队伍建设机制

作为全国民办高校中最早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校,我们将思政教师纳入学校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思政课教师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单列人才指标,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单设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拓宽晋升通道。近三年引进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及青年博士近20人,思政教师博士占比达 75.7%。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教学竞赛、实践研修、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培育出全国优秀教师、省青教赛特等奖获得者等骨干力量,生师比优化至1:327,超过教育部标准。

(三)构建保障有力的支撑机制

划拨3500平方米独立办公场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加大经费投入,2024年思政课生均经费达136.7元,高于教育部标准;“十四五”期间专项投入500万元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21年以来,学校不断整合资源,以育人融合为路径,构建部门联动、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创新“劳动教育+三全育人”模式,开设有树人特色的《文明寝室》《农事劳动》等劳动课程6门,构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人人育人”的校园生态。

D6890

二、深化改革,打造大思政“金课矩阵”

(一)构建“三点结合”的课程质量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聚焦“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如结合浙江“地瓜经济”提能升级、“千万工程”二十年成就、“八八战略”实践等本土案例,开展专题模块,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在教学评价上,通过“校外专家请教、校院督导巡课、学生评教调查”三维机制,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在质量改进上,通过“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形成质量监控闭环

(二)实施“五个一”课程思政攻坚行动

制定出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实施“五个一”课程思政攻坚行动:即通过“提升意识,培育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分类推进,绘制一张课程思政元素表”、“无缝对接,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丰富形式,建成一个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完善制度,健全一个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等具体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环境生态工程教学团队、“智汇筑匠”实践育人融合创新中心获评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组织,《材料力学》等11门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累计开发《读懂中国茶》等4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汇编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21册,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堂堂教学见育人”的格局。

(三)创新“三化”实践模式

我校自2005年开始,坚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具有“真理的味道”的实践育人格局。学校思政“金课”建设经验入选省教育厅《教育参阅》;思政课教改成果获2025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项目化实践,凸显真理力量。每年组织开展“课题制”“全员制”暑期社会实践,一支支实践团队奔赴革命老区、企业社区、新农村建设一线,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科技强国等主题开展调研服务。每个项目就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大课,许多团队的调研报告获得省级荣誉。

场景化教学,丰富真理滋味。充分发挥浙江作为“三地一窗口”的独特资源优势,共建红色教育基地、党建实践基地达40余个。打造“真理的味道·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企业、社区,开展“红色基因调研”“共同富裕观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品味真理,在实践中砥砺信仰。

数智化赋能,提升实践实效。开发建设“智慧思政”平台、“1+X”党员管理系统和思政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在校内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推进书院制2.0版改革,将思想教育、生活服务、实践指导融为一体。数字化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实践教学的精度和广度,也符合青年学生的习惯,让真理的味道通过指尖传递,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整合资源,丰富大思政育人场景

(一)深挖“红色根脉”,构建沉浸式文化矩阵

活化历史现场。学校始终致力于拓展“大思政”育人资源,先后与杭州市军休所、红军长征博览城等40余地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常态化组织学生赴这些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社会服务,将红色场景变成最生动的课堂。联合开展“口述历史”军旅素材采编、红色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通过寻访红色基地,聆听英雄故事,重温革命历史,不断探索红色育人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4EE07

创作文化载体。打破学科壁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学、艺术、科技等元素融合,在建校40周年之际,创作《树人之路》原创校史话剧,以“讲述历史+演绎故事+弘扬精神”的形式把校史教育这门“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用“小舞台”搭建起“思政大课堂”。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树人”系列文创产品,成为学校师生的“网红单品”。

(二)联动“产业脉搏”,打造实践型育人平台。

民营经济现场教学。依托浙江民营经济优势,与阿里巴巴集团精工钢构集团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单位建立“民营经济与中国道路”教学点,通过“企业高管授课+生产线实地调研+发展成就研讨”模式,让学生体悟“两个健康”重要思想的实践伟力。

乡村振兴实践课堂。在“千万工程”发源地绍兴柯桥区、“枫桥经验”诞生地诸暨市等地,组织学生参与基层治理、产业规划等实践。如土木工程专业团队助力乡村古建筑修缮,设计学团队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相关项目获“挑战杯”省赛金奖。

(三)融入“生活场景”,构建全天候育人生态

家校协同“润心铸魂”。学校将思政教育向前延伸至“录取季”,连续10多年开展“百名党员送通知书”活动,由校领导、党员教师带队走访新生家庭,在递送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赠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红色书籍,开展“新生家庭第一课”,将爱党爱国教育融入家校初次联结。新生报到期间,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形成“学校教育有深度、家庭教育有温度”的双向育人格局。

社区联动“赋能扩圈”。与杭州拱墅区、绍兴柯桥区等属地部门共建“校警驿站”,围绕国家安全教育、国家保密宣教,联合开展消防逃生、国安教育、国保宣传、法制讲座、反诈宣教等50余项专题活动。在西湖、杭州亚运会场馆、G20会址等城市地标设置“流动思政课”站点,通过“微宣讲+场景体验”模式,向市民游客讲述“重要窗口”的浙江实践,让思政教育从“校园小课堂”走向“城市大课堂”。

201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