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

招生项目

在线申请

HSK

浙江省民办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案例|(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技术学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学实践案例

浏览:时间:2025-07-17

2025年6月25日,由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主办,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党建工作专业委员会、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浙江树人学院)共同承办的浙江省民办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浙江诸暨海亮教育园召开。本次大会会前征集到全省20所民办学校48个案例,并汇编成案例集在大会上印发交流,其中3所民办学校在大会上做交流发言。

为持续深化民办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果的宣传推广,推动优质实践经验的互鉴共享,现精选部分民办高校典型案例予以展示,以飨读者。


“思政铸魂扬传统,创新育人启新程”: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学实践案例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技术学院

一、实施背景

我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发现传统思政教育存在“学段割裂”与“文化传承断层”双重问题:中小学思政课侧重知识灌输,高校思政课偏重理论阐释,缺乏从“实践感知”到“价值认同”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同时,本土红色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未充分激活,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如青少年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缺乏系统认知,亟需通过“思政引领+科技赋能”跨学段研学实践,打通“历史认知—文化体验—技术实践—创新传承”链条。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三阶贯通”研学课程体系

以“总书记足迹”、“传统文化”、“数字强国”为三主线,设计覆盖小学低段、小学高段、中学及高校的阶梯式课程。

1.小学低段(启蒙感知)

组织“校史馆里的思政课”。通过讲解员讲述总书记考察育英学院时的讲话要点,配合照片、视频等可视化素材,以故事化表达让低年级学生理解“立志向、修品德、练本领”的含义。如学正小学2023级7班队员在聆听讲解时,通过“习爷爷的话记心中”互动游戏,将关键语句转化为儿童化语言,增强记忆。

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如端午佳节,以趣味手工切入,由高校师生带领制作精美香包,重点介绍葫芦(福禄)、莲蓬(多子多福)等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通过嗅觉(香料)、触觉(缝制)调动感官认知。

开设创新课堂。在数字技术学院“树莓派创客社团”师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在传统节日,和小学生一起制作融入科技元素的作品,如智能花灯,智能电子鞭炮等。

2.小学高段与中学(认知深化)

开展“足迹寻踪”主题探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设计“青少年成长关键词”调研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梳理“德智体美劳”的具体内涵,并用思维导图呈现。中学段学生可进一步延伸,对比不同历史时期青少年的责任使命,撰写微调研报告。

开展传统文化解码。引入跨学科融合课程,如生物学科讲解艾草、菖蒲等香料的药用价值,语文学科解读屈原《离骚》中的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梳理端午习俗的演变脉络,引导学生从单一文化符号认知转向多维文化理解。

3.高校(实践践行)

组建“红色基因传承团”。由我校牵头,联合中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如设计“总书记教导我成长”主题绘本、开发传统文化数字课程,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服务中小学生的实践成果。

课题研究与反哺。鼓励我校学生围绕“领袖足迹中的思政教育价值”、“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路径”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形成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反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

(二)打造“馆—校—生”协同育人平台

1.校史馆资源活化

我校定期向中小学开放校史馆,由我校师生担任“星火讲解员”,针对不同学段设计差异化讲解方案。如针对小学生,重点展示总书记与青少年互动的照片、赠书等实物;针对中学生,增加讲话原文片段解读与互动问答环节。

2.跨学段师生共同体

成立由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小学班主任、红色场馆讲解员组成的“研学导师团”,共同备课、打磨课程。例如在端午香包制作活动中,我校教师负责文化理论讲解,中小学教师组织课堂管理,示范传统工艺,形成“理论—实践—指导”的闭环。

3.学生自治组织联动

在中小学设立红色文化社团,与我院“党章学习小队”、“小E工志愿服务队”结对,开展跨学段共读、同上一节思政课等活动。如学正小学鸿鹄小队与我院师生共同制作香包时,大学生通过分享自身成长故事,引导小学生树立“鸿鹄之志”。

(三)创新“双师+双龄”实践教学机制

1.“双师”协同

中小学教师与我校教师联合授课,前者负责学情把握与课堂组织,后者提供理论升华。如在校史馆思政课中,中小学教师以“习爷爷的期望”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新时代好少年”,高校教师则从“青年与国家发展”的宏观视角进行总结,实现“具体——抽象”的认知跨越。

2.“双龄”互动

构建“大学生——中小学生”结对模式,以“大带小”、“小促大”双向成长。大学生通过指导传统手工作品、创客作品、讲述红色故事,提升自身表达能力与责任意识;中小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榜样激励,增强学习动力。在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小学生制定“成长小目标”,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亮点

1.“政治引领+文化浸润”

双线融合将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避免单一政治教育的生硬感,通过文化载体实现思政教育“如盐入水”的效果。

2.“小切口+大纵深”课程设计

以“传统手工制作”“、校史馆参观”等微场景为切入点,层层递进至“文化自信”“青少年使命”等宏观主题,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3.“高校反哺中小学”的逆向赋能

突破传统“中小学为高校奠基”的单向思维,通过大学生参与中小学实践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大学生在服务中深化理论认知,中小学生在榜样示范中提升学习效度。

四、成果与成效

1.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参与研学实践的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中小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表面,而是通过亲身体验与互动交流,深刻领会其内涵,在日常行为中积极践行。高校学生在反哺中小学的过程中,教学能力、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大幅提升,明确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与使命担当。

2.教学资源丰富拓展

通过跨学段的合作与研究,开发出一系列优质的思政教学资源,如主题绘本、数字课程、教学案例集等。这些资源不仅在参与实践的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为更多学校的思政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推动了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3.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

该研学实践案例得到了合作中小学的关注与认可,为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树立了典范。尤其是数字技术学院师生指导中小学参加浙江省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杭州市信息素养竞赛,杭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竞赛中取得多项一等奖,彰显了“科技+思政”育人模式在激发创新思维、厚植家国情怀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